今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步伐有所加快。截至8月2日,年内港股新上市企业37家,其中33家为境内企业。此外,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情况表(首次公开发行及全流通),截至7月27日,剔除终止备案的案例后,有79家拟赴港上市的境内企业已提交备案申请,其中15家已获备案确认,64家正在备案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已经上市和准备赴港上市的境内企业中,生物医药、科技、传媒与通信等板块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稀缺标的、新经济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创始人黄立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新经济企业增多趋势明显,一方面,新经济企业的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港交所对新经济企业的上市规则进行了调整,降低了上市门槛,使得更多的新经济企业有机会在港交所上市。


【资料图】

新经济公司融资额占比不断提升

根据港交所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在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累计达1429家,其中包括321只H股、176只红筹股以及932只内地民营企业股。同时,中国内地企业数量占了港股市场企业数量约54.9%,总市值占了港股市场总市值的76.6%,成交额占比则达87.10%。

在都会金融香港研究部主管岑智勇看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引入一批海外投资者。长远来看,“中国资产+海外资本”的模式也能够优化港股市场结构。

从行业属性来看,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趋势依然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前七个月已有科笛集团、科伦博泰生物-B等8家境内生物医药企业在港股上市。尽管与往年同期相比数量略降,但仍有不少生物医药企业正在申请上市,例如“创新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龙头”臻和科技、“在线慢病管理平台”方舟云康等。

此外,境内企业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更多涌现,稀缺标的增加。据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市场上来自新经济公司的融资额占比不断提升,由2018年的49%攀升至2023年的65%。其中,来自内地的新经济企业作用愈发凸显。例如,“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运动科技第一股”Keep等今年均已在港股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已经成功上市、以及准备冲刺上市的企业中,物流、SaaS、人工智能等企业较为集中。

物流企业里,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顺丰控股(002352)、极兔速递、乐舱物流等物流企业正在申请港股IPO。其中,乐舱物流的备案申请已获证监会批复确认,极兔速递正在补充备案材料。此前,京东物流、中通快递、圆通速递(600233)国际、安能物流、快狗打车,以及顺丰集团旗下的顺丰同城、顺丰房托、嘉里物流等物流企业均已在港股上市。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企业中,“HRSaaS”北森控股、“院外医药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药师帮已于今年上半年上市,“电商SaaS”聚水潭、“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百望云、“中小微企业财税解决方案提供商”慧算账正在冲刺港股IPO。

从目前通过聆讯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来看,涉及人工智能或数字化的公司达到28家。其中,黑芝麻(000716)智能有望冲击“国内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并成为港交所首家以18C规则申请IPO的公司。

系列改革提升港股吸引力

今年以来,港交所推出一系列改革,进一步优化上市条件。3月31日,港交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第18C章正式生效,面向潜在的特专科技公司。6月19日,“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正式生效,人民币购买港股成为可能。8月1日,港交所相关《上市规则》修订正式生效,容许中国发行人发行新股的一般性授权限额和股份计划的授权限额,可参照其已发行股份总数(而不是分别参照内资股和H股)计算。

黄立冲表示,新股限额不分内资及H股,意味着境内企业和H股企业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发行数量将不再受到限制,这将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对于拟赴港上市的境内企业来说,这将提供更大的融资空间,不过也可能加剧市场竞争,企业仍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务发展,以吸引投资者。

展望未来,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周明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企业在初期盈利较为困难,18C章降低特专科技上市门槛,将推动该类公司的产业化,也将吸引更多内地高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为港股IPO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

尽管前七个月港股市场仅有37家新股,但下半年有望回暖。根据港交所7月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递表91家,仅7月份累计18家递表。据普华永道预测,2023年将有大约1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的总资金将在1500亿港元至1700亿港元之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