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雷军在其微信号发布《小米创业思考》第二部分《小米方法论》相关章节节选,公开其个人对口碑的几点体会。他表示,在培养和管理口碑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全栈口碑等。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刻舟求剑,也不要坐井观天;品牌建设是口碑的沉淀固化器。
雷军在文中回顾上一篇《小米创业思考》时表示,他对口碑的理解是:好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便宜的产品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又好又便宜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带来口碑,只有超过预期的产品才能带来口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雷军谈对口碑的体会
雷军表示,首先是做全栈口碑。全栈是个工程开发概念,全栈工程师是指掌握多种技能、胜任前端与后端、能利用多种技能独立完成产品的人。要做成口碑,实际上也需要借鉴“全栈”思路,实现全面覆盖,不留缺口和短板。好的产品只是口碑的一部分。产品(包括性能、设计、工艺、定价等)、服务和沟通,一家公司与用户所有触点的表现总和,才是口碑。
雷军(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他还强调,实际上,一家公司中的所有人都与用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每一名员工都应该是公司口碑的维护者。
其次是,不要刻舟求剑,也不要坐井观天。雷军强调,口碑无论是风评结论本身,还是评价的标准都在不断变化。所以,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口碑,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获取、评估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口碑的看法也是如此。
此外,口碑的阈值是不断提升的。雷军称,口碑阈值的不断上升,其实是对用户价值长期稳定提升的倒逼机制,经营者需要不断拿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维持良好的口碑。而规避“刻舟求剑”式失误的方法就是,不要犯观察与思考方面的“懒惰病”,要重视对行业动向、用户需求变化的洞察,注重对口碑变化的追踪与分析。
雷军还提醒,要小心“信息茧房”。他表示,有一种最危险也最可憎的现象,就是不正当竞争中的“水军行为”。如果说互联网产品机制和用户行为的变化给口碑观测带来了客观上的迷雾,那么“水军”则是直接冲着破坏信息透明度来的。小米创业以来,一路上遭遇过很多诋毁,而因为小米坚持的“性价比战略”不符合当前人们的判断直觉,所以更助长了这些“诋毁”的传播。在公司发展早期,我们无视且放任了这种危险的声音,没有采取系统的有力应对措施,而且早年我们也缺乏品牌建设体系,结果被人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在后续发展中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失真的口碑观察和反馈,可能会对企业改进和用户选择产生巨大的误导,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文章最后,雷军还分享了口碑验证的三条原则:第一条,注重口碑的多路交叉验证;第二条,区分对口碑的关注点;第三条,直面真实的口碑。
雷军造车,又搞大模型
当前,网友更关心的还是,啥时候能开上小米汽车。
近日,小米董事长雷军现身2023年上海车展。在展内,雷军先打卡了小鹏展台看了小鹏G6,随后又参观了极氪、蔚来、深蓝等展台。在蔚来展台,蔚来董事长李斌也现身亲自接待,并为雷军讲解蔚来的产品和服务。
雷军可不是为了打卡,一路上,他都在勤奋“求学”,经常掏出刚发布的小米13 Ultra拍车头、拍车尾、拍内饰,蹲着拍、坐着拍,还上车体验了飞凡、智己、劳斯莱斯、奥迪等多款车型。
4月20日上午,雷军的微博IP又变回北京了,继续宣传他刚发布的小米新款手机。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百忙之中,“互联网劳模”雷军抽出一天时间来上海车展,背后是小米造车的焦虑感和危机感,正在凸显。今年上海车展吸引了1000多家企业参展,百余款新车全球首发,堪称车圈“春晚”。这样一场行业盛会,小米却没能赶上。自从宣布造车以来,两年过去,小米汽车依然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今年3月初,雷军作为人大代表在北京团全体会上表示,小米造车进展迅速,已经完成冬季测试,预计将会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雷军称,自己有将近一半的时间花在汽车业务上,汽车研发团队超过2300人,初创阶段投入达到别的汽车厂商3倍以上。不过,小米汽车将面对的新造车公司中,极氪已经组建了4500余人的研发团队,而蔚来的研发人员更是超过1万人。
从小米集团的财报来看,雷军真的“要押上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来造车。在2022年小米集团收入及利润双双下滑之时,雷军依然投入31亿元,用于研发智能电动汽车,直接拉高了小米的研发开支。
对于前期资金投入巨大的新能源车行业来说,雷军此举是必要的,但也是冒险的,毕竟目前只有特斯拉、比亚迪两家新能源车企,实现了盈利;其他新势力们都还在亏本卖车。
然而,车还没造好,雷军又扎进了大模型。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之后,小米也表明了对大模型的态度——“对于大模型,我们当然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近日,雷军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
表明态度之外,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还在博文中透露,小米的大模型产品也在加速“赶路”中:“我们正在研发一些有趣的技术和产品,等我们打磨好了,再给大家展示。”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雷军、公开报道
关键词: